作者:中国网食品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农业部
2024年夏天以来,我国蔬菜价格波动剧烈,从2024年8月23日至29日的全国农产品价格行情监测数据来看,全国抽样调查的286个批发市场中重点监测的19种蔬菜平均批发价相较去年上涨幅度达37.1%,达到5.28元/公斤的高点。在传统产销格局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分散,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定价上的话语权较弱,进而在蔬菜全产业链上的地位受限,使得自身对抗合理收入波动风险能力有限,因而无论菜贵还是菜贱,都易伤民,只有当蔬菜价格保持在稳定合理的区间,种植者的收益才能稳中向好。既要防止“菜贱伤农”,也要防止“菜贵伤农”。在此背景下,蔬菜的保价稳产就成为关乎民生根本的重中之重。
分析今夏蔬菜价格波动的原因,既有需求端的原因,也有供给端的原因。就需求而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6.16%,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已超过9.3亿。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在未来5年将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以此推测,到2029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接近或突破10亿人大关,城镇常住人口的增量将达到6000多万,进城后的农民将由原来的农产品生产者变为农产品消费者,这就意味着城镇人口对蔬菜的需求将有增无减。就供给而言,原因则更为具体:一是农产品生产环节出现了问题,受高温高湿气候影响,部分蔬菜生长缓慢,应季蔬菜如黄瓜等作物结果率降低。二是农产品采收环节出现了问题,重要的蔬菜产区受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影响,来不及或无法采收。三是农产品流通环节出现了问题,流通保供体系交通不畅,导致一些重要农产品的蔬菜作物无法运送到农产品批发市场。“菜篮子”一头连接着辛苦种养了一季的农民,一头连接着以蔬菜为生活必需品的城镇居民,就政策而言,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强化蔬菜总体供应的抗波动风险能力,确保农户与城镇居民两端生活稳定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保障蔬菜种植面积基本稳定
在大食物观视域下,种菜也是种粮。要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蔬菜生产,像重视农田保护一样重视蔬菜产地养护和建设。《2023年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近些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2022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为3.36亿亩,全国蔬菜产量为7.91亿吨。粮食关系温饱,蔬菜决定健康。今后,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要像重视粮食安全一样重视蔬菜安全,牢牢守住蔬菜耕地红线。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包括蔬菜种植在内的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制定完善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标准与机制,实现耕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科学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好城镇化与蔬菜生产用地之间的矛盾,确保城镇化与蔬菜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促进蔬菜单产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进一步强化土地利用率。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支撑保障要素,高质量发展对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中要因地制宜进行模式创新,多制定节地政策,采用节地技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即使不是供不应求的行情,也能卖出好价。二是重视机械化所引发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是当前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其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效率与经营水平,使新机具、新技术应用到田间地头。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机械化、智能化、无人化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能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三是发挥好农技专家作用。短期来看,农产品价格涨跌是常态现象,而长期来看,农户要想获得稳定收益,需要稳步提升农产品品质,优质才能高价。要发挥好农业科技专家的作用,指导农户做好选种育种、病虫害防治、蔬菜大棚管理、农机检修保养等,解决菜农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菜农整体素养,提高蔬菜种植效率,天灾发生时尽量减少损失,推动农业生产持续升级。保供稳价,农业生产是源头。
三、兼顾大组织与小农户综合利益
相较于单打独斗的小农户,大规模合作社获取信息渠道多,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能统一组织产品生产和销售。把更多农户纳入合作组织,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蔬菜市场的有效对接,能壮大生产者在蔬菜供应链上的实力,提高其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就经营实践而言,适当的规模经济是推动“投入-产出”平衡的重要保障,但过大规模的经营所引发的垄断,往往会带来对市场价格的恶意炒作,在稳供保价方面,竞争经济要明显优于垄断经济。在发展大农场大合作组织的同时,保持小农户相对独立性,提升农户自身的蔬菜生产能力至关重要。一是对于不愿意流转土地或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依法维护其土地承包权,使其安心种地,在政策和技术方面提高对蔬菜种植小户的支持力度。二是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同时,扶持推广蔬菜套种技术应用。三是推动庭院经济战略落地实施。庭院经济作为一种蔬菜供应渠道的重要优化手段,是指应用城乡居民宅基地周边的土地资源,以家庭为产销基本要素来进行特色农业经营服务的方式。通过庭院经费的落地实施,发展特色蔬菜品种或快速高产蔬菜等,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又产生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庭院经济作为较自由的经济形态,给农民乃至市场提供了生活困境时的蔬菜安全保障。
四、做好灾情和市场双重预警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商品市场,农产品由于其“靠天吃饭”的本质属性,其对抗市场与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属于一种天然的弱势市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市场供应的强弱会增加农产品在生产经营环节中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做好灾情和市场双重预警工作。一是完善面向自然灾害的全周期保障能力建设。强化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气象信息发布的准确性,一旦洪涝干旱等天灾警情出现,要警醒农民提前做好防范,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组织好灾中紧急救援,如暴雨天气要安排好抽水装置迅速抽水以缓解菜地洪涝险情;做好灾后恢复工作,要通过防病虫害、补种抢种等举措,对蔬菜生产主动进行自救,使生产尽快恢复正常,从源头上保障蔬菜供应量。二是提供市场预警分析。蔬菜种植当季内缺乏弹性,一旦下种就没有反悔余地,无法进行灵活及时的调整。未来以销定产是一大趋势,而调整种植模式需要对市场宏观大势的了解和预测,因此市场信息的分析预警对农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蔬菜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这样才能确保蔬菜卖得好,农户有收益。而要帮助小农户接入大市场,就要规范好市场信息发布的渠道,保证产地信息权威、准确;构建蔬菜全产业链大数据,例如蔬菜主产区可以发布大宗蔬菜的整体生产情况,以此释放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信号,为其他产地的农户提供判断;提高小农户的信息素养,增加其对良莠信息的判断能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产研结合”为抓手,多渠道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技能,使小农户更好融入数字社会,以便能更理性地去判断市场,调整生产。
五、提高新鲜蔬菜储藏加工能力
提高新鲜蔬菜储藏效能,离不开冷链运输和冷库储藏能力的提升。在田间地头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充分发挥应急存储和应急供应作用。有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全国冷库总容量约为1.3亿立方米。目前我国蔬菜流通损耗率逐渐降低约为18%,远高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逐步提高冷链物流设施程度,提高冷链运输效力,能有效减少损失,安排错峰上市,保障蔬菜流通安全。二是将新鲜蔬菜进行加工处理。加强蔬菜耐储保鲜加工技术研发力度,形成蔬菜供应“保鲜——易运”供应新业态,优化蔬菜供应链结构,形成新型蔬菜供应新格局,以满足社会公众对蔬菜错峰上市的需求,进而构建农民经营创收的新型增长点,从多方面助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经济收益。
六、畅通蔬菜流通渠道
一是在销售渠道上分清线上和线下的分流。数据显示,蔬菜销售渠道中85%为线下,包含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超、农贸市场、基采直供;15%为线上,包含传统电商、短视频电商等。分清线上线下的不同运作模式,搭建信息线上购物平台,进行线上线下融合式发展,拓宽采购销渠道,畅通蔬菜直供,降低物流成本,及时补充市场货源。二是运用智能化手段降低物流成本,物流基地要致力于场站建设无人化、物流园区库区无人化,通过引入自动机器人、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及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加快数字供应链转型,提升物流效率与智能化水平。三是针对灾情发生时的情况,及时协调当地,抢修路面,在城市周边设立中转调运站,做好“菜篮子”产品应急中转调运工作,盘活和加强农产品运输专用渠道使用与管理。四是强化农产品高速绿色通道免费政策的落实力度,做到真正让利于民。规范收费政策,打击乱收费,避免出现运输成本比种植成本还贵的异常现象。